“第一集团、第一单位”相继出现,武汉继续登
发布时间:2025-11-20 12:44
中国首款人形机器人鸿蒙在武汉亮相。国内首台C919大型客机发动机冷却处理装置在武汉首次使用。全球首台可视干预机器人在武汉首次使用……勇攀创新之巅的武汉捷报频传。 武汉“首开、首套、首台”相继出现,城市创新排名持续上升。此外,武汉也相继出现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榜单上,其无条件的力量充斥着荧幕。 从实现国产化的艰巨挑战,到实现技术领先、占据第一,武汉的连连领先,不仅在于技术进步和创新,更在于利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开辟经济新领域、新途径。发展。 武汉通过打造一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山,登上了科技工业的巅峰,在世界创新坐标上留下了更多印记。 在鸿蒙生态创新中心(武汉)星汉实验室,工作人员使用六轴机械臂模拟真实的用户交互,进行人机交互测试。 10月28日,首款搭载开源鸿蒙系统的家庭机器人“夸父”在这里发布。 “夸父”的一个重要特点是,它是基于鸿蒙开源开发的,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。 “‘夸父’已经验证了开源鸿蒙作为机器人‘大脑’是完全可行的,它不仅解决了技术制度的问题,也解决了产业安全的问题。”华为开发专家解释道。 同日,全球首个基于全球的“虚拟现实智能数据工厂”“模型”在武汉光谷开业。这个工厂可以理解为一个“超级课堂”,可以为机器人提供充足的“学习资料”。更重要的是,有了这个工厂,湖北省武汉市将不再只是仿人机器人产业的参与者,还将建设基础设施并落实相关法规。这意味着也有可能制定一个仿人机器人工厂。 此外,来自武汉的多项开创性成果已进入收获期,如全球首个128层三维闪存芯片、全球首个8英寸硅薄膜铌酸锂集成光电晶片、世界首颗专业发光遥感“珞珈一号”……这些技术任何一项都可能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“尖排”。 这些都是武汉在未来产业方面的强劲进步。去年,武汉制定了13条细分路径发展未来产业包括人形机器人、先进半导体、深地球、深海和深空。目标是到2027年,武汉未来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。 克服困难的基础是武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产业积累。 根据最新发布的《自然指数2024——科研城市》,武汉排名全球第八,并继续上升一位,排名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和巴尔的摩-华盛顿都会区之间。此前,D战略研究院北京人力资源发展中心发布了《2025全球城市人才粘性指数报告》。在人工智能领域,武汉高水平科学家数量位居全球第六,创新策源地能力持续领先。 所有看似独立的努力背后,创新链已完全被整合。41家国家重点实验实验室和1.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聚集活动在武汉举行。 当“为10厘米直径叶轮编写程序”的指令发出时,全球首款智能自学习数控系统华中Model 10可以让AI助手秒级响应代码,直接驱动机床开始工作。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武汉诞生的“超级机床大脑”。 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,数控系统是工业机器的“大脑”。有了华中10模型,机床可以秒变“学徒”,让他们自己感受、学习、互动。 过去,国产数控系统高端市场占有率不足5%,采用5轴联动。其中高端设备依赖进口。 “对于这种打破封锁的语气,我们并不服气。”副局长陈继红说。国家信息中心主任、华中数控董事长。 从1993年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Type 1打破技术封锁,到今年4月华中Type 10的推出,工业机械人工智能的系统创新的实现背后是30多年的不断努力,是在核心技术领域从“跟随”到“领先”的飞跃。 同样是在今年上半年,吴忠集团推出了全球首台智能重型机床、高速、高精度智能重型立式铣车加工中心。机床主要零部件全部国产化。华工激光推出首款复杂6轴曲面激光微孔钻机,支撑航空发动机制造向高性能、轻量化、长寿命、短周期、低成本方向发展。 dom的逆袭精工机床是武汉传统产业从“绿色”向“智能”转型的典型。今年前三季度,武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.3%,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%。 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化、高端化发展,其背后的原因是武汉制造业的“智能基因”越来越强。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日本首个《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(2025)》,武汉跻身前十。在衡量智慧城市方面,武汉优势明显。长飞公司、武汉京东方入围工信部2025年智能工厂试点发展名单,其中武汉入围数量与上海并列全国第一。 生物医药是武汉看到的重要途径k的动力来自于“新”。 在光谷生物城,B河源生物科技“水稻造血”产业化基地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已安装盖板,设备将陆续引进、安装和调试,计划于2026年第二季度投产。项目建成后,公司计划实现年产1200万支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。 “‘水稻造血’是全球首创成果,这款注射剂一旦上市,将能够替代国内约四分之一的进口人血白蛋白。”武汉禾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杨大昌表示。 2006年,杨代昌创立河源生物科技。研究团队经过约20年的研究,从大米中分离纯化出重组人血清白蛋白。这个过程被形象地称为“水稻造血”。 武汉拥有许多像河源这样的企业生物技术正在创新药物的“无人区”中大胆冒险。随着创新能力的提升,武汉一类新药研发成为全国第一。近 400 种新药正在接受研究。 还有全球首个视觉介入机器人、全球首个帕金森病自体细胞疗法、首个子宫内膜癌早期检测试剂盒……武汉生命健康产业不断奋进,成为医疗新技术先行者,世界级创新成果陆续拿到“诞生证”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。 目前,4500多家大型医疗企业集中在武汉,总产值超过5500亿元。它在一个非常碎片化的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,正在成为全球生命健康产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。 根据《中国中国生物技术创新理事会发布的《生物医药产业园2024年竞争力评估分析报告》显示,武汉光谷生物城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升至全国第五位,较上年上升一位。 武汉创新动力屡屡焕发。这不仅是与过去的比较,也是与世界上最高、最高标准的比较。 从重大技术突破到产业化浪潮和创新成果,武汉始终是全球创新舞台上的“光芒”。 (长江日报记者 蔡新兴 海报设计:张莉)